
股票配资股票户网
编者按:
近日,韶关、梅州、肇庆、清远等15个地级市公布2024-2025年“百千万典型村片区培育项目评审结果,翁源、仁化、蕉岭等20地入选。这是广东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难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高质量发展所采取的一项战略性、创新性举措。
乡村振兴,典型引领。典型村片区是指具备地理相邻、产业相融、文化相近等条件的多个行政村,通过建立资源统筹、产业协同、设施联配、服务共享、利益相连的整体运营机制,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乡村高质量发展区域。典型村片区培育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典型村培育成果,整体提升典型村风貌,厚植典型村发展新动能,切实增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探索建立乡村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
即日起,南方农村报推出《众创乡村·向新而行——广东典型村片区培育特别策划》,典型村片区云客厅邀请行业专家深入解答典型村片区培育的逻辑和路径,把脉乡村脉搏,启发一线实践。
“从‘点状示范’走向‘系统联动’,这是广东乡村发展战略的一次逻辑升级。”乡村运营垂类自媒体“静静的说说”主理人、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产业研究室特聘专家张静认为,片区化发展通过突破行政壁垒、搭建统一运营平台、建立产业协同机制,将有效解决资源分散、同质竞争等痛点,推动乡村建设从依靠外部输血转向培育内生动力。

乡村运营垂类公众号“静静的说说”创始人、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产业研究室特聘专家张静。

“单点示范”初见成效 “片区运营”势在必行
南方农村报:今年是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三年初见成效之年,广东在推进典型村培育基础上,推进典型村片区培育,从单点培育到连片组团,您如何理解这一政策变化?背后体现了怎样的发展思路转变?
张静:我理解这是广东乡村发展战略的一次逻辑升级。过去几年,政策强调“典型村”的培育,本质是希望先打造可见的样板点,让大家看到一个村庄也能通过产业、文化、空间的改造焕发生机。典型村的价值在于“树立信心”,就像一个亮点工程,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但如果只是单点突破,就容易出现几个问题:
1.资源虹吸、失衡放大。政策、资金、流量高度倾斜于核心典型村,形成“强者恒强”,其余村庄被边缘化,无人问津。
2.成本过高、财政投入难以持续。打造一个整村运营典型村动辄数千万,难以复制,更难推广。
3.系统缺位、孤岛效应严重。典型村美了,但一走出这个村,周边环境和产业链条还是断裂的,体验和效益无法放大。典型村和典型村之间没有形成联动,单点的效应在更大区域中被稀释。
所以今年政策提出要推进“片区组团”,意味着思路从“点状示范”走向“系统联动”。这背后体现了三个转变:
——从“风貌示范”到“产业工程”。典型村更多是视觉可见的变化,而片区组团则要求形成产业链条的协同,产业、市场、资源在片区层面才能产生规模效应。
——从“局部优化”到“整体提升”。单村改造是局部优化,片区联动则是区域综合治理,既包含产业,又涉及生态、交通、公共服务等系统要素。
——从“示范带动”到“机制创新”。当一个片区多个村联动时,就需要新的治理和运营机制。谁来统筹?如何分工?如何分配利益?这些都会倒逼乡村治理和运营机制的升级。
在我看来,广东这一政策变化,标志着乡村振兴正在从“看得见的美丽”走向“可持续地运营”,从“盆景”走向“生态”,这是一个真正从点到面、从项目到系统的发展逻辑的转变。

片区发展不拼资源拼机制
南方农村报:要实现跨镇村“组团”发展,可能会面临哪些难题?您觉得最需要优先突破的瓶颈是什么?
张静:跨镇村“组团”发展听上去很美,但在实际推进中会遇到不少复杂的挑战。归纳来看,主要有三类。
第一,治理协调难。每个村、每个镇都有自己的资源禀赋和利益诉求。典型问题是:谁来当“领头羊”?谁出资源?收益如何分配?如果缺乏统一的运营主体,就容易陷入“各自为政”,表面上是组团,实质还是分散。
第二,产业协同难。单个村可能有自己的特色产业,但跨村协同时往往出现“同质化竞争”。比如几个村都想发展民宿,都想做农产品品牌,结果大家互相挤压,而不是互补。如果没有一个产业链条的统筹设计,组团的优势就会被消耗掉。
第三,机制创新难。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更习惯于“各管一摊”。要实现组团,就必须探索跨村、跨镇的组织机制,比如成立“强村公司”、区域联合社、片区运营公司。但这些新机制的法律地位、运营能力、利益分配模式,都还在探索阶段。
在我看来,最需要优先突破的瓶颈是“统一的运营机制”。如果只是行政上的“挂钩”,效果不会持久。只有形成一个区域级的运营平台,把片区的产业、资源、资金、人才整合起来,才能实现真正的“1+1>2”。这个运营平台既是产业的中台,也是利益的平衡器。
换句话说,跨镇村组团的关键,不在“拼资源”,而在“拼机制”。机制创新突破了,其他问题才有可能被逐步解决。

环“两山”引领区大洞水库。
南方农村报:推动典型村连片发展取得实效,您认为可以从哪些关键环节和具体路径入手?
张静:如果说“从单点到连片”是一种战略升级,那么要真正落地,关键就在于找到几个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环节。我的理解有四个:
第一,确立片区的“主导产业”。连片发展不能只是把几个村子“物理拼接”,而是要找到一个能把大家串起来的产业主线。比如,有的片区以茶产业为纽带,有的以文旅为纽带。只有明确主导产业,才能形成规模化供给和市场品牌。
第二,搭建片区级的“运营平台”。单个村靠村支书或合作社支撑还行,但跨村需要一个更专业的组织。比如成立片区运营公司,作为产业、资金、人才的中台负责整体规划、招商、品牌和市场拓展,把分散的资源变成合力。
第三,打造“共享基础设施”。比如农事服务中心、冷链物流、加工分级中心、研学营地等。这些设施如果每个村单独做,成本高、利用率低;但一旦在片区层面统筹,就能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真正支撑产业链运转。
第四,建立“共建共益机制”。没有合理的利益分配,合作很快会瓦解。需要通过股权联结、利润分红、项目联营等方式,把农户、村集体、企业都绑定在同一个收益链条上。
具体路径上,我认为可以遵循“三步走”:先聚合点,确定核心村作为引领,形成样板;再织成线,以产业链为主线,把周边村子串联起来;最后成面,通过平台公司和共享设施,形成片区级的整体运营。

让农民股份里有份、产业里有岗、决策里有声
南方农村报:在推进典型村片区培育工作中,怎样确保农民真正成为发展的主体和受益者?
张静:在典型村片区培育中,最怕出现“村子变美了、产业进来了,但农民被边缘化”的情况。要避免这种“风景归游客、收益归外人”的现象,就必须从机制设计上,让农民真正嵌入到发展链条里。关键有三个抓手:
第一,利益联结。农民不能只是“打工者”,而要成为“股东”和“合伙人”。通过土地入股、资金入股、劳动力入股等多种方式,让他们在片区公司或合作社中拥有权益。这样,项目收益和农民的收入才真正挂钩。
第二,能力提升。很多农民在产业化、市场化中容易处于弱势,要通过培训和职业化转型,把他们从“会种地的农户”变成“懂产业的职业农民”。比如农事服务中心可以承担培训功能,提升农民在产业链上的话语权。
第三,参与共创。发展不能是“干部在台上讲、企业在台下做”,而要建立农民能参与的机制:村民议事会、共创活动、社群运营。让他们在产品设计、服务体验、运营活动中有参与感,进而转化为主人翁心态。
一句话总结:农民只有在“股份里有份、产业里有岗、决策里有声”,才能真正成为发展的主体和受益者。
南方农村报:连片发展的村庄资源禀赋往往相似,该如何避免产业业态陷入同质化竞争?
张静:连片发展时,很多村庄资源禀赋相似:山水、农田、茶叶、民宿……如果不加设计,就容易陷入“千村一面”。要避免同质化,我觉得有三个关键抓手:
第一,拉开层次,错位发展。即便资源相似,也可以通过市场定位来区分。比如同样是茶产业,一个村做“原叶基地”,一个村做“精深加工”,另一个村主打“茶旅体验”。同一条链,不同的环节和价值点。
第二,塑造特色,找到独特标签。“相似资源”并不等于“没有差异”。每个村都有独特的历史、人物、风俗、手艺,可以深挖出来形成标签。比如,同样是民宿,有的主打“银发疗愈”,有的聚焦“亲子自然教育”,场景不同,用户群也不同。
第三,平台统筹,形成整体合力。如果每个村单打独斗,就容易竞争;但一旦放在片区公司或联盟中,就能形成“分工+协作”。比如统一品牌、统一营销、统一供应链,前端市场整合,后端产业分工。这样竞争会转化为协同。
换句话说,避免同质化不是“把产业做不一样”,而是通过产业链分工、差异化场景和统一平台,把相似资源放大为互补优势。
南方农村报:典型村片区培育对人才的需求往往是多元且专业的,在吸引、培育和留住相关人才方面,您认为有哪些可行的策略?
张静:典型村片区培育不是单一产业,而是系统工程,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层次、跨学科”的特点:既要懂农业,也要懂运营,还要懂设计、金融、数字化。要吸引、培育和留住人才,我觉得可以用“三层梯队+三种策略”。
——三层梯队。一是本地运营团队:每村3–5人,承担日常事务和社群运营,保证“有人在地”。二是产业工程师团队:懂产业链的专业人士(农技师、设计师、产品经理),帮助村子找到清晰的产业逻辑。三是外部专家顾问:高校、科研院所、投资机构的资源,为片区发展提供战略指导和能力补充。
——三种策略。一是吸引:用事业吸引,而非单纯薪酬。很多人愿意下乡,不是因为钱,而是因为他们看见了“价值感”和“第二曲线”。要把片区发展讲成一个足够大的故事;二是培育:让农民职业化、年轻人本地化。通过农事服务中心、培训营、创业孵化,把农民培养成职业农民;同时吸引本地青年回流,让他们在家乡找到发展机会。三是留住:用机制绑定,用情感留人。股权、分红、项目合伙是机制绑定;社群氛围、生活方式、文化认同是情感留人。人才不只是“雇佣”,而是“共创伙伴”。
一句话总结:靠事业吸引、靠能力培育、靠机制和情感留人,才能让片区人才真正形成合力。
采写:南方农村报记者任峻男
来源:南方农村报
相关阅读
罗明忠:典型村片区要打造为乡村振兴增长极|典型村片区云客厅①
杨忍:典型村片区破解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深层命题 |典型村片区云客厅②
李晓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提升片区能级|典型村片区云客厅③
叶红:抓县域统筹、强产业动能股票配资股票户网,让农民真受益|典型村片区云客厅④
贝格富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